2012-12-21

2012.12.15 呂思清的梁祝 - 國家音樂廳與北市國


今天開了六首曲子, 呂思清的協奏曲三首都是耳熟能詳的華人小提琴作品, 如, , 以及壓軸的[梁祝]. 其它都是北市國的合奏曲, 如最近常上音樂會, 趙季平的[蘆溝曉月], 跟[滇西風情]組曲兩樂章.

或許是北市國不想讓這三首合奏曲搶了呂思清的風采, 基本上樂團的表現是平淡而缺乏情緒, 打擊聲部往往壓過單薄的樂團. 指揮動作上固然表演的很賣力, 樂團固然表現得很精確, 但曲子卻表現的冰冷而缺乏情感上的溫度, 連充滿民謠歌唱性風格的[蘆溝曉月]都讓人聽得想打哈欠.

而進入小提琴協奏曲時, 特別是[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樂團伴奏的節奏甚至偶爾咬不準獨奏者的節奏, 造成了聽覺上的紛亂感. 整場聽下來, 不免有種或許直接讓呂思清無伴奏演出, 是不會現場效果更好的想法.

然而, 在進入今日最後一壓軸[梁祝]之後一切都改觀了. 不知道為什麼樂團到了這首曲子才有活過來的感覺. 與小提琴旋律對唱的各聲部樂器交叉銜接變得流暢俐落, 音色, 音量與技巧都可以說詮釋得令人滿意, 無論是曲笛/大提琴與小提琴的對唱, 樂團的氣勢堆砌, 甚至是團員的神情與動作, 都讓這首曲子整體呈現出令人感動的飽滿情感表現. 這跟 2010 年在國父紀念館的演出比起來, 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 光這一首的表現, 就足以一筆勾消前面全部令人不滿意的部份, 讓人覺得完全不虛此行.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 多年來記憶中這個樂團, 很少有像這樣完全展現實力的表演. 有時候感慨, 非不能矣, 實不為也!)

說到呂思清對[梁祝]的詮釋, 與 2010 年十二月的演出相比, 整體風格又有改變, 引子顯得更加清麗婉約, 隨著樂曲情境的演進逐漸加大力度與對比, 這點跟 2010 年的詮釋相差不多, 著力甚深. 末段的詮釋改變較大, 一轉而變成近似引子的秀麗風采, 卻反而跟前段的激烈情緒形成極為明顯的對比, 營造出一種淡然之中倍感淒清的情境. 會想要一再來聽呂思清的[梁祝], 就是為了想要知道他又在這首曲子的詮釋上做了什麼改變吧!

今天這場音樂會中的[梁祝]一曲不愧為壓卷之作. 獨奏者, 樂團表現, 以及場地效果, 整合在一起確實呈現出精彩絕倫的高水準演出, 以此為我 2012 的音樂會聆聽劃下句點, 可以說完全心滿意足了. 現在可以開始期待明年也能聽到這麼優秀的演出囉!

附錄: 2010 年呂思清梁祝音樂會的個人感言供參考http://tocnf.blogspot.tw/2010/12/20101209-vs.html

拙文謝絕轉載

2012-04-07

3.31 北市國趙季平作品音樂會@中山堂

趙季平為中國電影與戲劇配樂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音樂色彩, 特別是晉陜一帶的民謠風格. 作品中流暢而豐沛溫厚的情感算是非常鮮明的特色. 長期以來, 他的許多作品收到廣大的喜愛, 像是有點年代的電影配樂, 到近年比較為台灣所知的連續劇配樂等. 今年北市國樂季特別整理他的經典曲目演出, 並延請多位中國著名民樂演唱/演奏家同台演出, 讓人頗為期待.

開場馬上就注意到今天樂團的現場位置安排比較特殊, 揚琴安置在面指揮右方最後排, 低音則調動到左方中後排接吹管組的位置. 不知這樣安排有何用意, 因為實際上在樂團音場表現並沒有感受到太大的改變. 不過在臨場演出上, 倒是對於北市國今天的表現有驚豔的感覺: 樂曲處理的整齊度跟以前的聆聽經驗比起來大幅改善, 聲音乾淨漂亮不說, 明顯感受到聲部間有意識地主動對應其它聲部的樂段變化, 做出音響效果上的對比與銜接, 讓樂曲的情緒跟著活潑起來. 這在趙季平這樣富於民謠風格的樂曲詮釋上份外適合. 單以樂團表現而言, 這一場的北市國或許是這四五年來聽過最美好的一次經驗.

跟樂團的表現比起來, 卻不得不說指揮的存在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基本上只扮演了節拍器的功能, 簡單地給予最低限度的強弱變化暗示與樂句切換暗示, 除此之外對於樂句行進間聲部的協調, 情緒的撩動起伏幾乎沒有作用可言. 換言之, 指揮的表現雖然精準, 卻顯得冷硬死板, 與趙季平音樂中的柔美溫厚大相徑庭, 跟樂團的表現也顯得格格不入. 事實上, 當安可曲換上趙季平親自上台指揮時, 樂團便有被解放的感覺, 整個音樂風格馬上轉變為流暢而溫暖的色彩. 而在民樂演唱家主唱的時候, 指揮角色減弱, 樂團轉而搭配主唱樂句時, 音樂表現也反而顯得協調許多. 樂團難得的優異表現卻沒有得到指揮的整合與協調, 是整場音樂會最讓人扼腕的地方. 倘若指揮可以善誘樂團的情緒, 做出豐富的對比, 這會是多麼美好的一場音樂會!

本場音樂會相關討論可見:
http://suona.com/forum/forum_posts.asp?TID=14963

2012-03-24

2012.3.17 湯沐海與國家國樂團

繼去年與張國勇的合作演出之後,  國家國樂團在今年樂季再度邀請了國際知名的西樂指揮一同登台演繹國樂曲目. 這一次的合作對象是號稱卡拉揚關門弟子的湯沐海. 簡單查了一下外文資料, 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字描述證實湯沐海是卡拉揚門下弟子, 但都證實湯沐海與卡拉揚深切的交誼, 而湯沐海也確實是在卡拉揚的大力推介之下, 得到機會走上國際舞台一展身手.

臨場演出裡, 湯沐海本身的指揮風格十分鮮明而易於辨識: 一種充滿彈性與力度的熱情. 特別是在, 與安可曲 中展露無遺. 這幾首曲目都是含有濃厚的傳統地方音樂與民謠元素, 湯沐海以一個西樂指揮的身份, 在演繹這些民樂風格強烈的曲目時, 可以充份表現出飽滿豐沛的熱情, 是一件十分讓人激賞的事. 事實上, 光是閱讀湯沐海在樂句行進間游移的指揮動作, 就可以約莫領略他對樂句旋律的理解, 以及企圖表達的情緒. 

國家國樂團的表現可以用精確來形容, 在速度與力度的變化上, 緊緊扣住指揮的動作要情, 整場演出基本上呈現井然有序, 層次分明, 營造出一種可以用精緻細膩形容的聽覺效果. 特别是兩首組曲的部份, 指揮與樂團在音樂流動裡隱然融鑄為一體, 共同詮釋樂曲的內容. 說實話, 在過往聆聽國樂團演出的經驗裡, 能在現場效果上感覺到指揮與樂團如此契合, 這並不是太常遇到的體驗.

然而美中不足之處, 是樂團在指揮要求的情緒反應上卻顯得有些過於保守, 以致於跟指揮的動作要求比起來, 溫度上反而表現的略為冷漠, 特別是在上半場的演出裡這樣的情況比較明顯, 頗有些羞澀放不開手腳的感覺. 不過即便如此, 個人還是認為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演出. 

從張國勇到湯沐海, 國家國樂團這種與頂尖西樂指揮家合作的演出的確帶給我十分珍貴的體驗. 我想, 已經可以開始期待明年同樣類型的演出(如果有的話), 又會帶了什麼新的火花了!  

2012-02-09

關於商業週刊的美國牛飼養報導 - 一篇缺乏專業審稿修訂錯誤百出的"報導文學"

這篇報導文學, 對一個念了七年半畜牧系所的人來說, 實在太多基本觀念錯誤, 真的很難解釋仔細. 最初只是想在 FB 上隨便放幾槍吐個嘈, 但是到處放槍放到後來, 不寫一篇稍為完整一點的好像說不過去.

*離開畜牧圈也好一陣子了, 還在巷子裡的親朋好友們有看到謬誤的地方再砍劈我吧!

以下分點簡單評述:

原文章: 商業週刊原報導 - 揭開美國牛飼養秘辛

1. O157 是屠體加工管控的問題, 不是飼養管理的問題. O157 感染在各國很多農產品都會發生, 最近一次就是德國發生的有機蔬菜污染, 造成 48 人死亡 857 人感染. 

這難道是有機蔬菜的問題嗎? 顯然不是, 這是後端食品處理的管控不當所導致. 同樣放到肉牛的情況來說, 要把這些案情歸咎於飼養管理而不是後續的肉品加工管控, 講難聽點簡直是在栽贜.

‎2. 文中美國流行的玉米牛, 其實指得是在肉牛送進屠宰場前幾個月左右調高穀物 (玉米, 大小麥, 黃豆混合物) 與草料的比例到 3:1, 以讓肉牛長肉. 但在肉牛短暫的一生中其它大多數日子, 草料的比率依然高達 60~80%.

3. 文中的肝膿腫應該是指肝膿瘍 (liver abscess), 泛指各種腸道微生物由消化道進入肝臟後形成的病灶, 是一種感染造成的症狀. 然而在肉牛最多的情況是原蟲(汙染的草料)造成, 反而不是文中所說的 O157. 

另外一個事實是, 這類多種微生物感染在各國家畜包含牛豬羊都算是普遍現象, 只要不造成家畜成長率過低, 或特定人畜共通疾病, 一般不會處理. 特別把這種事揪出來講, 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家畜都不用養了.

‎4. 牛吃的玉米是飼料玉米跟青割玉米, 品種跟人吃的甜玉米不同, 算是非常粗的食物, 也只有牛羊這類反芻動物才吃得下去. 世界個國含台灣種這類玉米都是比較差的土地種不好人吃的作物, 或是需要休耕的土地利用這種玉米來輪耕恢復地力(像油菜花).

‎5. 事實上, 沒有所謂全吃草或是全吃穀物的肉牛, 只是最後肥育階段調整不同的草料與穀物比率罷了.

全期以草料為主要飼料的肉牛的確有人認為比較健康. 但 2008 這篇研究: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Kinds of Beef in the Marketplace指出, 成份分析告訴我們全草料的肉牛肉品組成確實更健康一些些, 但改善的這一些些健康程度, 對於吃的人來說其實沒有差別, 多吃點別的食品還比較實在. 


‎6. O157 在1980 年以前沒發現是因為缺乏適當的大規模研究. 在 1982 年開始美國 CDC 為首加強 O157 中毒研究時, 才慢慢追出在牛腸道含有一定比率的 O157. 但多單位大規模全國性調查得到的 O157 帶原率在 0.2~2.5% 之間, 依不同牧場與地區有別, 遠低於商週引用的資料.

有趣的是, O157 幾乎只在夏天出現在牛隻消化道中, 到冬天帶原的比率則降到接近 0%. O157 的帶原事實上可以說是牛隻的自然現象, 或許可以用飼養管理的方式降低, 但要歸罪於玉米實在是太瞎掰了.


‎7. Prion 本身有一定程度物種障壁, 當初從羊到牛到人是一個不幸的巧合. 當年在英國羊屍體做成的骨粉同樣送去了其它家禽畜飼養場, 卻獨獨只有牛中標, 就解釋了 prion 感染還是有限制存在. 如果 prion 可以無差別跨物種傳播, 所有的食肉動物基本都已經絕種.

‎8. 抗生素的使用在各國都有根據環境耐受程度與抗藥性衍生顧慮所設定的使用標準, 牧場經營者要冒險違法使用本來就是難以完全阻止的事情. 因此後端管理稽查便成為必要的工作.

顯而易見地, 這個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並非肉牛飼養的原罪, 反而是個別經營者的問題. 歸咎到整個肉牛飼養上, 也是欲加之罪了.

---

如果不是人類自己愛吃牛肉又貪便宜, 當初根本不會有集約式肉牛牧場發展出來. 我個人認為愛吃牛肉就要擔風險是天經地義的事. 人類任何後續開發出來的改良技術都有潛藏的代價要付. 

一句話, 人口變少, 消費量變少, 付出更高的價格保障品質, 自然解決大部份的問題.


*本文修整版本登錄於科普網站 PanSci

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http://pansci.tw/archives/11766


**本文改編後於公視議題中心發表版本:從美國牛肉談起–肉牛產業的謠言與事實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