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為中國電影與戲劇配樂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音樂色彩, 特別是晉陜一帶的民謠風格. 作品中流暢而豐沛溫厚的情感算是非常鮮明的特色. 長期以來, 他的許多作品收到廣大的喜愛, 像是有點年代的電影配樂, 到近年比較為台灣所知的連續劇配樂等. 今年北市國樂季特別整理他的經典曲目演出, 並延請多位中國著名民樂演唱/演奏家同台演出, 讓人頗為期待.
開場馬上就注意到今天樂團的現場位置安排比較特殊, 揚琴安置在面指揮右方最後排, 低音則調動到左方中後排接吹管組的位置. 不知這樣安排有何用意, 因為實際上在樂團音場表現並沒有感受到太大的改變. 不過在臨場演出上, 倒是對於北市國今天的表現有驚豔的感覺: 樂曲處理的整齊度跟以前的聆聽經驗比起來大幅改善, 聲音乾淨漂亮不說, 明顯感受到聲部間有意識地主動對應其它聲部的樂段變化, 做出音響效果上的對比與銜接, 讓樂曲的情緒跟著活潑起來. 這在趙季平這樣富於民謠風格的樂曲詮釋上份外適合. 單以樂團表現而言, 這一場的北市國或許是這四五年來聽過最美好的一次經驗.
跟樂團的表現比起來, 卻不得不說指揮的存在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基本上只扮演了節拍器的功能, 簡單地給予最低限度的強弱變化暗示與樂句切換暗示, 除此之外對於樂句行進間聲部的協調, 情緒的撩動起伏幾乎沒有作用可言. 換言之, 指揮的表現雖然精準, 卻顯得冷硬死板, 與趙季平音樂中的柔美溫厚大相徑庭, 跟樂團的表現也顯得格格不入. 事實上, 當安可曲換上趙季平親自上台指揮時, 樂團便有被解放的感覺, 整個音樂風格馬上轉變為流暢而溫暖的色彩. 而在民樂演唱家主唱的時候, 指揮角色減弱, 樂團轉而搭配主唱樂句時, 音樂表現也反而顯得協調許多. 樂團難得的優異表現卻沒有得到指揮的整合與協調, 是整場音樂會最讓人扼腕的地方. 倘若指揮可以善誘樂團的情緒, 做出豐富的對比, 這會是多麼美好的一場音樂會!
本場音樂會相關討論可見:
http://suona.com/forum/forum_posts.asp?TID=1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