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3

2013.9.3 基改不基改,謠言與問題?

基改技術有它誕生的背景,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新穎的生物技術,它既然能帶來巨大的收益,也會有相應的風險,理所當然的想要撈一筆的財團也會想插手壟斷。我們看到的孟山都這類財團操作,與其說是在推動基改作物,不如說是藉由壟斷基改作物的技術以滿足財團獲利需求,本來用來改善農作環境的基改作物反而成為它們剝削農民的工具。這是資本主義黑暗面的問題而不是基改作物問題。

另外,基改作物牽涉的食品安全評鑑議題,背後需要國家投入可觀的資源建立評鑑制度。不過迄今各國包括歐盟在內,都認為目前的食品安全分析技術無法完整確認基改作物與原始物種間是否存在風險差異。2008 年歐盟基改作物審查部門曾發表他們執行的大規模聯合研究,結果認為已知的基改作物至少在各種實驗動物身上,與一般作物相比並無差異 (EFSA GMO panel,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8)。

台灣政府最大的問題,與其說是在被有力財團施壓或矇蔽這類基改作物議題,不如說本身就是落後而專業能力貧弱,以致於無法有效率地針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作出對應。換句話說,"食品安全管理問題"而不是"基改作物問題"。然而,基改議題上,有太多問題受到情緒化操弄、使這個牽涉了許多不同專業層面的問題更加複雜化。

以基改技術做考量時,不同國家依其農業生產特性,以及社會食品形態需求,應該建立自己在地化的基改作物政策,而不是盲目尋找與跟隨特定國家的標準。今年五月的 <自然 (Nature)> 便有英國與非洲學者與官員針對此一議題發表專文,提醒在基改作物浪潮之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客觀檢視基改作物對自己國家實際上的影響力,以及存在價值 (Whitty et al., Nature, 2013)。從這一方面來看,台灣社會是否能排除對基改作物的盲目情緒性恐慌,同時施壓與支持政府進行相關研究能量與政策的發展,提供真正兼顧利益並能控制風險的基改作物政策,才是應該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EFSA GMO Panel Working Group on Animal Feeding Trials., Safety and nutritional assessment of GM plants and derived food and feed: the role of animal feeding trials., Food Chem Toxicol., 2008 Mar;46 Suppl 1:S2-70

2. C. Whitty, M. Jones, A. Tollervey and T. Wheeler. Biotechnology: Africa and Asia need a rational debate on GM crops., Nature, 2013, 497,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