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數日漫步在立院週圍,凝視著聚集的群眾,不由得思考這次太陽花學運,或許代表的不是台灣民主法治的危機,而是停滯了二十年後,累積了深厚力量的大躍進之始。在年輕學生以超乎年齡成熟而自制的態度,揭開這次躍進之後,身為社會中堅的青壯吾輩,也該接續著投入這場世代公民社會再造之中。
姑且不去談論服貿法案本身內容的爭議,這次學運頗有些值得拾起來細細思考的地方。
姑且不去談論服貿法案本身內容的爭議,這次學運頗有些值得拾起來細細思考的地方。
我個人第一天稍晚去現場繞了一圈,也跟在場的人稍微聊了一下,那時就有感覺這次學運跟台灣以往發生訴諸悲情甚至憤怒的工運、農運有一些本質上的不同。這次學運中蘊含了更多柔軟溫和的信念,與其說是為了對抗不公不義挺身而出,不如說是為了守護甚至追求更加美好的願景而來。
具體舉例來說,我們都可以看到 3.24 行政院驅離行動之前,抗爭人士對執勤員警抱持友善體諒的態度,盡力避免一切惡性對抗。這樣的行為在傳統抗爭模式中是相當少見的。過去台灣抗爭運動警民雙方鮮少能避免敵意與相應的激烈衝突。
但這次抗爭至少在行政院驅離之前,警民之間維持了一定程度的默契,有效避免了進一步衝突升高引起暴力事件的可能,直至抗爭人士進佔立法院為止。
時序拉到行政院驅離行動,大家或許都對鎮暴警察現場激烈的驅離方式感到震驚。不過雖然這次中央政府罕見地調動了水車以及特種警察,可能是保一下轄維安特勤 (水車在近二十年台灣抗爭活動中幾乎絕跡,後者任務編組是針對組織犯罪如黑道而非一般民眾抗爭事件),但根據多年從事社運抗爭,且當天也在現場的朋友指稱,現場基層警力與保警除少部份暴力失控外,大多數警察的態度與行為,出乎意料之外的溫柔而節制。特別是昨日被中央政府意圖羈押的行政院抗爭學生魏揚,在無保釋回後的聲明中,清楚表示他因為護送員警對他說了句 "辛苦了,加油" 而當下感動淚崩。
類似的事件許多現場抗爭當事人都有經歷,這或許意味著在公權力這邊,即使在權勢者的粗糙指令之下,仍有現場人員秉持著良心在默默地支持著這次公民運動。本來應該尖銳對立的公權力與抗爭人民,現在卻共享一種前所未有的默契,體諒對方不得不為的對立行為。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我想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從中得到的答案,或許就隱藏著台灣公民社會更進一步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