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台灣農牧產業氣候調適與社會安全 - 基於 2024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本年度國家氣候變遷報告 (1) 針對農牧業生產進行影響性評估及對策探討 (4.4 糧食生產與安全),亦針對台灣本土農牧產業提出相當具有參考意義的分析與討論,容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特別是在氣候變遷壓力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與農牧產業規模對應調適的部份。本報告糧食安全評估所使用之定義為 1996 世界糧食高峰會的糧食安全定義: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實質且有效地獲得充分、安全且營養的糧食,以達符合其飲食及糧食偏好之活力健康生活。在計算方式上,則使用以熱量為基計算礎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但基於前述糧食安全定義,單純以不同種類糧食來源換算熱量作為自給率安全評估基準,恐無法真實符合國民之充份、安全、營養、及活力健康之需求。過去各國多基於簡易方便為考量,以熱量換算為國家糧食安全計算之基礎,但近年亦有趨勢透過綜合營養成份公式如 mean adequacy ratio 計算糧食自給率與糧食安全之確保水準,補足目前熱量計算模式不足之處。我國衛生主管單位過去已有基於國人健康需求所建立之每日飲食指南 (2),並據以分析國人飲食習慣中,食物原料消費程度。以此為基礎,國民健康署所分析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則具體說明台灣人民在各類糧食消費上,各種食物種類滿足健康需求之程度是否存在缺乏或過量的情況 (3)。因此,依本國健康飲食之標準與實際社會消費量進行評估,才能較正確地估算出保障台灣糧食安全之供應量,並進一步分析本土農牧產業供應之自給率是否滿足需求,以及在未來生產管理上對應氣候變遷之壓力時,應調適之目標為何、應持續推進之生產效率為何。若單純仍以食物綜合熱量做為糧食供應與安全性之評估基礎,則可能產生相當程度的落差而不易做為研擬相關調適策略之參考。

 

以本次氣候變遷報告內容所述,台灣糧食自給率低至 31% 的主因為近年糧食作物主要依賴進口品項如玉米、小麥、黃豆等,以及部份耕地轉作非糧食經濟作物所致。特別是維持畜牧業生產所需之飼料作物高度仰賴進口,本報告內容認為國人畜產品特別是肉品部份以消費過量,應縮減肉類生產以減少進口糧食作物份額 (353-354、頁 359)。然而,報告內容並未計算國人健康飲食需求下,肉品實際所需量與生產規模,以及對應需求的飼料作物自給率與進口量關係,作為策略性鼓勵國民基於健康與糧食安全需求調整飲食內容、以及輔導現有畜牧產業轉型調整生產規模之科學基礎。若以國健署之國人飲食健康調查報告為依據,台灣社會目前豆魚肉蛋類消費確實有高於健康指引需求約 1.4 倍之情況,然而乳品消費僅止於健康需求之 1/3,致使蛋白質攝取仍未盡理想。在此現實情況下若考量本土畜產品自給率,則如肉與蛋之生產或有調降之空間,但乳品供應則存在明顯供應不足的情況。然而考量到近年台灣總體肉類自給率正逐年下降,雞蛋生產持續波動時而難以滿足本土需求,酪農業則始終產能不足無法滿足國人健康需求,致使台灣本土畜牧產業可供策略性調降生產規模,轉以本土糧食作物取代飲食供應之彈性空間正在縮減中。另一方面,僅管台灣畜牧產業存在仰賴進口飼料造成糧食自給率難以提升之問題,但本土畜產品之生產與供應之總碳排成本,即便納入進口飼料項目,可能仍明顯低於進口畜產品所產生的巨大貿易運輸碳排規模,更遑論糧食自主生產之國家安全效益。台灣做為一個存在高度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區域的海島國家,在考量糧食自主生產上宜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如本報告所述,發展更有效率本土飼糧作物生產模式來部份替代進口飼料需求 ( 367),相對直接訴諸縮減畜牧產業規模是更務實的策略。以是,本次氣候變遷報告雖然在標題上列入調適之探討,但在畜牧產業方面,仍僅止於現象與衝擊之評估。產業調適所需的充份科學分析與策略探討,仍有待為來進一步的研究計畫推動,以獲取所需之關鍵資料。

 

台灣畜牧產業同時面臨氣候變遷對生產效率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以及國家糧食安全供應之需求,在未來策略發展上需要的不只是農牧產業政策的調適 (農政單位),更牽涉社會營養健康需求 (衛福單位)、原物料進出口與本土相關產業扶持 (經濟部會)、國土分配與利用與永續環境利用 (產業集中發展與污染控制) 等跨領域協調,透過推動國家整合型政策來確保台灣在氣候變遷、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壓力共同作用下的糧食安全與產業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環境部,民國113 年。

2. 每日飲食指南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7 年。

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6109),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研究計畫,民國 1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