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 是衝著<火鳳>跟<石上流泉>這兩首曲子, 所以才從台北擠火車跑到台中去聽這場音樂會. 很不好的日子(母親節), 對高市國來說不算好的場地, 今晚人不多也算是在預期之內吧!
說來蠻巧的, 收到這場音樂會消息的前一個小時, 才正心血來潮地把這兩首曲子翻出來聽. 本來已經有快半年時間沒聽這幾首彈撥精品了. 考慮了幾天想說這樣的曲目在台灣很難看到, 又是高市國演出, 不聽可惜, 最後還是找了在台中的學姊代訂票, 一路衝下台中趕場去.
開場前看了下場地, 跟節目單的編制與曲目, 就在想應該是特別為小編制樂團的形式規劃演出.
開場的<火鳳>就是期待的曲目. 可惜或許是開場第一首, 在曲子一開始時, 樂團在節奏與旋律線的掌握上顯得相當緊繃而失去流暢感, 聽起來的感覺比較像是樂團照譜走完一首曲子.
不過到了第二首<大理情風>, 就讓人耳目為之一變. 曲子行進流暢自如不說, 聲部之間對話自然灑脫, 絲絲入扣, 旋律轉換之際圓轉如意, 整個樂團像是交織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一般. 光聽這一首演出, 今天的來回奔波就算完完全全地值得了. 接下來的<夜歌>與<雨>都保持這樣的高水準, 三首小樂團精品, 各自在樂團細膩的演出下, 展現不同的風情. 私自猜想高市國這幾年應該在小編制樂團下了很深的功夫調整, 才有這樣令人驚喜的成果吧!
上半場結尾的<跳月歌>, 音響試驗意味極濃厚, 跳月主旋律很討喜, 畢竟是大多數人初學時都玩過的旋律. 但太多的音響實驗反而削弱了曲子的欣賞價值. 下半場的<空山鳥語> 也是差不多的問題. 然而, 另一首一樣頗具實驗色彩的打擊小合奏<蜻蜓點水>, 反而因為需要演出成員的高度默契配合: 舉手投足之間, 眼神的交換緊緊扣著彼此手發出的音響; 這就讓觀眾被牽引進演出成員的音樂之中, 不可自拔. 相較起來, 這首<蜻蜓點水>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作品. 當然, 高市國打擊組員的演出功力, 特別是成員間的默契, 更是演出成功的關鍵.
<石上流泉>, 另一首我所殷切期待的曲子, 一開始也面臨了與<火鳳>類似的問題, 生硬的節奏, 第一次樂器對答(揚琴與古箏)間略為失拍, 卻使得曲中風韻盡失. 在第二疊後漸入佳境, 這時候曲子特有的細膩清婉韻味才散發出來. 今天幾首曲子聽下來有個感覺是, 高市國在小編制樂團的演出默契上表現的相當理想, 而<石上流泉>這類型講究營造細膩情韻的曲子, 正好是發揮所長的選擇. 或許在未來的演出上著重這方面的演出, 可以吸引更多觀眾吧! (至少會吸引到我).
今天另一個驚喜是兩首不同音樂風味的曲子: <馬來民歌嬉遊>與<融>. 雖然說這兩首曲子的誕生或有其它因素與訴求在其中, 但以國樂器樂來表現不同民族的傳統音樂, 卻是相當有意義的嘗試. 特別是<融>, 塞了許多不同民族音樂素材進去, 卻不顯得混亂, 算是恰如其份地一一表現出來. 對聽慣國樂的人來說, 還蠻有新意的.
後來演奏完了, 聽郭哲誠指揮提了一下, 才知道高市國這幾年的確是在著力發展室內樂 (我想指得是小編制樂團吧) 的演出形式. 而今天整場聽下來, 這樣的發展發向, 的確是有相當的成果了呢. 其實個人還蠻期待高市國能以小編制樂團發展一些精典曲目, 並集結錄音出版. 能發展到這樣的演出效果與默契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 若沒有再進一步發展, 就太可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