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上次聽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演出時, 指揮還是彭修文. 可知有多少個年頭沒有再聽過中廣民樂團的演出了. 沒有了彭大師的中廣民樂團, 或多或少讓人有些遺憾, 卻也不知道在新生代指揮的調理下, 今日的中廣民樂團又是什麼面貌? 中廣民樂團現在的首席指揮是出身西樂訓練的彭家鵬, 雖然說從 1997 年就開始與中廣民樂合作演出至今, 但是否能精確掌握國樂器的特色表現, 頗值得進現場親自體會看看.
曲目開出來, 以中廣民樂團多年來的老字號經典曲目為主, 特別是彭老膾炙人口的作品兵馬俑與流水操, 及編曲的瑤族舞曲與月兒高等. 這樣的曲目安排, 約莫有些向彭老致敬, 以示承先啟後的意思吧(自己亂亂想). 不過呢, 這個可以說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職業國樂團, 超過七十人的編制, 居然辦在中山堂中正廳這樣相形空間狹小的場地, 以及放在週四晚上這樣的時間, 實在不能不說有點委曲樂團, 也讓不少外地樂迷沒有機會參與. 這樣的演出安排實在很難讓人覺得滿意.
開場曲目是臨演前更改, 趙季平的慶典序曲. 十分歡快熱烈的曲子, 非常適合拿來當音樂會的開場. 中廣民樂團的演出, 一如印象中的節奏精確, 力度變化鮮明. 或者是說, 在彭家鵬的指揮下, 速度與力度的變化更加明顯, 使得樂曲本身歡快的情緒表現得相當飽滿明亮, 即使是一個七十多人的大型國樂團, 這樣的音響效果還是十分驚人的.
這個小彭指揮下的中廣民樂團, 從樂團編配, 座位安排到曲目內容的詮釋應該都有再經過相當的調整, 讓樂團整體音色, 力度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使得樂團在詮釋曲目時, 能達到更好的交響效果. 在後面演出的曲目上, 這一方面的優勢表現得相當突出, 憑記憶來看, 是比當年的中廣民樂團還要豐滿得多.
小彭指揮的特色也十分搶眼, 不拘泥節奏的控制, 花費相當的心力在調整樂團的情緒變化與轉折, 樂團也總是能精準地回應指揮的動作, 反應在樂曲速度, 力度與音色上的變化. 他的指揮動作或許有些花俏, 卻與樂句旋律的轉折變化相應, 適切地推動樂句的行進. 雖然不是很習慣在國樂演出裡看到這麼鮮明的指揮風格, 但卻不得不說, 自己還蠻欣賞這樣的指揮個人風格.
特別突出的像是在兵馬俑第三樂章, 小彭指揮在速度上做了很大的調整, 一開始明顯加外的速度進入, 莫明營造出一種狂亂感, 當樂曲的情緒鋪陳到末段時, 轉化成巨大的情緒張力, 讓最後大軍鼓的捶擊彷彿一聲聲敲進聽眾的心坎裡. 在老彭大師的經典壓力下, 小彭指揮可以走出自己的詮釋風格, 並完整地呈現出另一種情緒,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十分成功的詮釋, 幾乎可以說是替這首曲子的演繹, 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
可惜的是, 小彭指揮雖然在樂團交響化的部份固然有讓人驚喜而折服的表現, 但在器樂獨奏或少數樂器交叉對話的樂段裡, 似乎不是很能掌握樂器的特色, 以及對比協調. 比如說月兒高的簫獨奏樂段, 幾乎被樂團伴奏吃掉; 兵馬俑第二樂章的慢版段, 從古箏進來的整個抒情樂段也有這樣的情況. 另外在許多慢板抒情樂段的部份, 或許是因為在力度與交響音色的表現上力求力度變化, 反而讓對比失去彈性, 顯得僵硬而有失流暢, 讓聆聽情緒斷的七零八落. 這個問題在月兒高這首需要細膩推砌, 層層疊疊地熨出韻味的樂曲上, 表現的尤其明顯.
這個問題, 或許還是在於小彭指揮出身西樂背景, 因此對國樂樂曲的一些傳統內涵, 比較深沉內斂的情緒詮釋, 還不能拿捏的很貼切, 以致於在調整力度與音色變化時頗有誤差. 但看得出來, 他的確有花很大的心思去揣摩與理解傳統音樂的內涵, 並不斷嘗試突破, 試著更進一步地表現它們. 畢竟即使是老彭大師, 也是花了四十幾年工夫在中廣民樂團裡, 改編作曲了無數大小曲目做試驗, 才算基本摸透國樂器樂的特色, 累積出當代的配器作曲成就. 小彭指揮能在中廣民樂團跟老彭大師的基礎上繼續突破, 他在國樂演繹上的成長, 與中廣民樂團的未來演變, 實在都非常值得樂迷拭目期待.
這次音樂會票價以國樂演出的一般水準來說, 算是相當高價位了. 但是以樂團演出的水準來看(不是場地), 這個價位卻一點也不昂貴, 甚至會希望多一些這樣水準的音樂會演出. 高水準的演出內容才是票房的保證, 才能吸引新舊樂迷走入音樂廳. 衷心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 再度看到小彭指揮帶著中廣民樂團來台灣演出呀!
題外話
-針對樂曲解說, 那個兵馬俑啥時變成讚美祖國跟人民了? 明明就是老彭哀憐百姓疾苦耶! 啊那個夜深沉又怎麼變成表現中國古代女性的典雅溫柔? 那個擊鼓罵曹的彌衡看到會哭喔!
-龍舞作者是跟打擊組有仇嗎, 打擊組被操得好慘....
-最後一首安可曲超有誠意, 葫蘆笙外加全套少數民族服飾都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