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2011.9.22 彭家鵬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山堂


印象中上次聽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演出時, 指揮還是彭修文. 可知有多少個年頭沒有再聽過中廣民樂團的演出了. 沒有了彭大師的中廣民樂團, 或多或少讓人有些遺憾, 卻也不知道在新生代指揮的調理下, 今日的中廣民樂團又是什麼面貌? 中廣民樂團現在的首席指揮是出身西樂訓練的彭家鵬, 雖然說從 1997 年就開始與中廣民樂合作演出至今, 但是否能精確掌握國樂器的特色表現, 頗值得進現場親自體會看看. 

曲目開出來, 以中廣民樂團多年來的老字號經典曲目為主, 特別是彭老膾炙人口的作品兵馬俑與流水操, 及編曲的瑤族舞曲與月兒高等. 這樣的曲目安排, 約莫有些向彭老致敬, 以示承先啟後的意思吧(自己亂亂想). 不過呢, 這個可以說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職業國樂團, 超過七十人的編制, 居然辦在中山堂中正廳這樣相形空間狹小的場地, 以及放在週四晚上這樣的時間, 實在不能不說有點委曲樂團, 也讓不少外地樂迷沒有機會參與. 這樣的演出安排實在很難讓人覺得滿意. 

開場曲目是臨演前更改, 趙季平的慶典序曲. 十分歡快熱烈的曲子, 非常適合拿來當音樂會的開場. 中廣民樂團的演出, 一如印象中的節奏精確, 力度變化鮮明. 或者是說, 在彭家鵬的指揮下, 速度與力度的變化更加明顯, 使得樂曲本身歡快的情緒表現得相當飽滿明亮, 即使是一個七十多人的大型國樂團, 這樣的音響效果還是十分驚人的.

這個小彭指揮下的中廣民樂團, 從樂團編配, 座位安排到曲目內容的詮釋應該都有再經過相當的調整, 讓樂團整體音色, 力度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使得樂團在詮釋曲目時, 能達到更好的交響效果. 在後面演出的曲目上, 這一方面的優勢表現得相當突出, 憑記憶來看, 是比當年的中廣民樂團還要豐滿得多. 

小彭指揮的特色也十分搶眼, 不拘泥節奏的控制, 花費相當的心力在調整樂團的情緒變化與轉折, 樂團也總是能精準地回應指揮的動作, 反應在樂曲速度, 力度與音色上的變化. 他的指揮動作或許有些花俏, 卻與樂句旋律的轉折變化相應, 適切地推動樂句的行進. 雖然不是很習慣在國樂演出裡看到這麼鮮明的指揮風格, 但卻不得不說, 自己還蠻欣賞這樣的指揮個人風格.

特別突出的像是在兵馬俑第三樂章, 小彭指揮在速度上做了很大的調整, 一開始明顯加外的速度進入, 莫明營造出一種狂亂感, 當樂曲的情緒鋪陳到末段時, 轉化成巨大的情緒張力, 讓最後大軍鼓的捶擊彷彿一聲聲敲進聽眾的心坎裡. 在老彭大師的經典壓力下, 小彭指揮可以走出自己的詮釋風格, 並完整地呈現出另一種情緒,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十分成功的詮釋, 幾乎可以說是替這首曲子的演繹, 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 

可惜的是, 小彭指揮雖然在樂團交響化的部份固然有讓人驚喜而折服的表現, 但在器樂獨奏或少數樂器交叉對話的樂段裡, 似乎不是很能掌握樂器的特色, 以及對比協調. 比如說月兒高的簫獨奏樂段, 幾乎被樂團伴奏吃掉; 兵馬俑第二樂章的慢版段, 從古箏進來的整個抒情樂段也有這樣的情況. 另外在許多慢板抒情樂段的部份, 或許是因為在力度與交響音色的表現上力求力度變化, 反而讓對比失去彈性, 顯得僵硬而有失流暢, 讓聆聽情緒斷的七零八落. 這個問題在月兒高這首需要細膩推砌, 層層疊疊地熨出韻味的樂曲上, 表現的尤其明顯. 

這個問題, 或許還是在於小彭指揮出身西樂背景, 因此對國樂樂曲的一些傳統內涵, 比較深沉內斂的情緒詮釋, 還不能拿捏的很貼切, 以致於在調整力度與音色變化時頗有誤差. 但看得出來, 他的確有花很大的心思去揣摩與理解傳統音樂的內涵, 並不斷嘗試突破, 試著更進一步地表現它們. 畢竟即使是老彭大師, 也是花了四十幾年工夫在中廣民樂團裡, 改編作曲了無數大小曲目做試驗, 才算基本摸透國樂器樂的特色, 累積出當代的配器作曲成就. 小彭指揮能在中廣民樂團跟老彭大師的基礎上繼續突破, 他在國樂演繹上的成長, 與中廣民樂團的未來演變, 實在都非常值得樂迷拭目期待.

這次音樂會票價以國樂演出的一般水準來說, 算是相當高價位了. 但是以樂團演出的水準來看(不是場地), 這個價位卻一點也不昂貴, 甚至會希望多一些這樣水準的音樂會演出. 高水準的演出內容才是票房的保證, 才能吸引新舊樂迷走入音樂廳. 衷心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 再度看到小彭指揮帶著中廣民樂團來台灣演出呀! 

題外話
-針對樂曲解說, 那個兵馬俑啥時變成讚美祖國跟人民了? 明明就是老彭哀憐百姓疾苦耶! 啊那個夜深沉又怎麼變成表現中國古代女性的典雅溫柔? 那個擊鼓罵曹的彌衡看到會哭喔!
-龍舞作者是跟打擊組有仇嗎, 打擊組被操得好慘....
-最後一首安可曲超有誠意, 葫蘆笙外加全套少數民族服飾都穿出來了!

2011-09-04

2011.9.4 <無極> 器樂劇場 by 采風樂坊@國家戲劇院

2005 年的采風第一次大膽地在國樂演出裡, 讓演奏者離開座位, 不僅僅是演 將單純的靜態音樂表演轉化為動態的演出型式, 這不能不說是國樂舞台演出的一大創舉. 然而創舉歸創舉, 在舞台表演上要讓表演者同時兼顧音樂演奏, 戲劇表現以及舞蹈肢體動作, 畢竟不是件簡單的事. 最初的嘗試裡, 音樂以外的表現仍嫌粗糙, 特別是舞蹈動作的部份. 快六年的時間過去之後, 跳過了第二部沒看, 不知道這次的, 會有多少不同之處?

以采風給的文案來思考, 器樂劇場的運作概念是將音樂/舞蹈/戲劇表演放在同一批表演者身上, 在設計好的特定劇場環境中表現主題. 因此, 三大主軸於焉定型: 音樂, 動作(舞蹈與戲劇), 劇場(場景設計).

音樂方面可以說是采風本身的專長強項, 當天場次演奏上的表現也的確是無可挑剔. 但放在劇場裡時, 有一個問題變突顯出來了. 在春夏秋冬四幕個別場景間, 許多場景裡音樂的表現遠遠超過劇場與動作的表現. 也就是說, 場景設計與演員動作在很多情況下顯得很多餘. 換句話說就是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兩者之間失去適當的對比與平衡. 事實上, 在整場表演裡, 音樂表現的感染力幾乎佔去了整體表現的七八成左右.

但不能不特別指出的是燈光設計, 的確有下過心思針對音樂的情緒變化去做搭配, 在特定情境轉換上的確達到撩撥觀眾情緒的效果. 這點讓人覺得是很成功的部份. 另外部份場景變化, 如春幕末段, 旅人起身後的詞句投影; 還有特別是末段的雪花飄落, 在樂音繚繞之下, 都有非常觸動人心的效果. 只可惜這樣的理想狀況在整場表演中只有片段出現, 而不是整場的平均表現. 比如說旅人單純的"出現", 在劇場上顯得有些太單調. 應可在若有似無間做出與音樂酬答對比的效果, 讓兩層情境之間做出更有意識的交流與互動. 如此影像與音樂表現可以更緊密地牽連在一起帶給觀眾更多衝擊.

另外, 在音響表現上個人是覺得既然有意識地將器樂與戲劇結合表現, 何不亦適當地加入人聲的元素, 如在關鍵場景上, 以口白吟誦詩句, 或是短句應和酬唱, 應會有十分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春幕之末, 旅人如果在觸景生情之下, 跟著樂句節奏吟個短句, 那會是幅多麼觸動人心的景色!

而舞蹈動作與走位的部份, 則是整場演出最大的問題. 演奏者的肢體動作與音樂的節奏並沒有扣得很緊, 雖然不明顯, 但在視覺效果上往往造成紛雜混亂的現象, 反而削弱了音樂的呈現. 舉例來說, 在許多走位的過程中, 一則團員的腳步在移動中並不真的都踩在節奏上, 再者手腳身體的擺動各人不同, 這個視覺上不統一的影像就拖累了音樂的節奏與營造的情緒.

即使是夏幕後段的擊鼓段, 在武術動作表現的節奏上依然顯得相當遲滯, 失去應該要有的流暢感與力度. 優人神鼓樂團在這方面有很成熟的表演經驗, 應該可以做為借鑑才是. 在這一部份看來, 做為器樂劇場的主要元素之一, 舞蹈動作的部份, 特別是一些其實執行起來並不太困難的肢體細節調整, 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說在現場表演上, 個人覺得有許多值得改善與加強的地方, 但無法否認的是, 整場表演中有幾個場景的表現, 讓我不只為之驚豔, 甚至是被深深感動, 不覺淚滿雙目. 記得最後一幕落雪之際, 琵琶獨奏在旋律行進之間, 抬頭望向天際飄落的片片雪花, 那若有所思的神情, 是多麼勾人心魂. 隨著雪花忽大忽小, 快慢之際, 音樂婉轉流動, 自己的心情也被緊緊地揪進了場景之中. 而之後笛子獨奏, 面向另一側的臉孔隱於陰影之中, 笛音卻飄忽悠遠地襯著琵琶主奏的凝然表情, 那真是一幕絕美的畫面. 光就這一幕的幾個場景轉折, 今天就沒有白來一場了.

采風的器樂劇場三部曲, 至今雖不能說以臻盡善盡美的境界, 甚至可說在跨界試驗上還有許多必需加強的地方. 但這三部曲的試驗中, 卻也真的讓我們明白國樂可以用劇場的方式, 帶來更直接, 強而有力的藝術表現, 實實在在地替國樂開創出一條完全不同卻確實可行的發展方向.做為一個觀眾, 我想我能做的就只有繼續以實際行動支持采風的演出與相關出版品. 然後期望采風可以持續發展, 讓這個器樂劇場的概念不斷得到發展, 真正走到成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