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的采風第一次大膽地在國樂演出裡, 讓演奏者離開座位, 不僅僅是演 將單純的靜態音樂表演轉化為動態的演出型式, 這不能不說是國樂舞台演出的一大創舉. 然而創舉歸創舉, 在舞台表演上要讓表演者同時兼顧音樂演奏, 戲劇表現以及舞蹈肢體動作, 畢竟不是件簡單的事. 最初的嘗試裡, 音樂以外的表現仍嫌粗糙, 特別是舞蹈動作的部份. 快六年的時間過去之後, 跳過了第二部沒看, 不知道這次的, 會有多少不同之處?
以采風給的文案來思考, 器樂劇場的運作概念是將音樂/舞蹈/戲劇表演放在同一批表演者身上, 在設計好的特定劇場環境中表現主題. 因此, 三大主軸於焉定型: 音樂, 動作(舞蹈與戲劇), 劇場(場景設計).
音樂方面可以說是采風本身的專長強項, 當天場次演奏上的表現也的確是無可挑剔. 但放在劇場裡時, 有一個問題變突顯出來了. 在春夏秋冬四幕個別場景間, 許多場景裡音樂的表現遠遠超過劇場與動作的表現. 也就是說, 場景設計與演員動作在很多情況下顯得很多餘. 換句話說就是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兩者之間失去適當的對比與平衡. 事實上, 在整場表演裡, 音樂表現的感染力幾乎佔去了整體表現的七八成左右.
但不能不特別指出的是燈光設計, 的確有下過心思針對音樂的情緒變化去做搭配, 在特定情境轉換上的確達到撩撥觀眾情緒的效果. 這點讓人覺得是很成功的部份. 另外部份場景變化, 如春幕末段, 旅人起身後的詞句投影; 還有特別是末段的雪花飄落, 在樂音繚繞之下, 都有非常觸動人心的效果. 只可惜這樣的理想狀況在整場表演中只有片段出現, 而不是整場的平均表現. 比如說旅人單純的"出現", 在劇場上顯得有些太單調. 應可在若有似無間做出與音樂酬答對比的效果, 讓兩層情境之間做出更有意識的交流與互動. 如此影像與音樂表現可以更緊密地牽連在一起帶給觀眾更多衝擊.
另外, 在音響表現上個人是覺得既然有意識地將器樂與戲劇結合表現, 何不亦適當地加入人聲的元素, 如在關鍵場景上, 以口白吟誦詩句, 或是短句應和酬唱, 應會有十分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春幕之末, 旅人如果在觸景生情之下, 跟著樂句節奏吟個短句, 那會是幅多麼觸動人心的景色!
而舞蹈動作與走位的部份, 則是整場演出最大的問題. 演奏者的肢體動作與音樂的節奏並沒有扣得很緊, 雖然不明顯, 但在視覺效果上往往造成紛雜混亂的現象, 反而削弱了音樂的呈現. 舉例來說, 在許多走位的過程中, 一則團員的腳步在移動中並不真的都踩在節奏上, 再者手腳身體的擺動各人不同, 這個視覺上不統一的影像就拖累了音樂的節奏與營造的情緒.
即使是夏幕後段的擊鼓段, 在武術動作表現的節奏上依然顯得相當遲滯, 失去應該要有的流暢感與力度. 優人神鼓樂團在這方面有很成熟的表演經驗, 應該可以做為借鑑才是. 在這一部份看來, 做為器樂劇場的主要元素之一, 舞蹈動作的部份, 特別是一些其實執行起來並不太困難的肢體細節調整, 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說在現場表演上, 個人覺得有許多值得改善與加強的地方, 但無法否認的是, 整場表演中有幾個場景的表現, 讓我不只為之驚豔, 甚至是被深深感動, 不覺淚滿雙目. 記得最後一幕落雪之際, 琵琶獨奏在旋律行進之間, 抬頭望向天際飄落的片片雪花, 那若有所思的神情, 是多麼勾人心魂. 隨著雪花忽大忽小, 快慢之際, 音樂婉轉流動, 自己的心情也被緊緊地揪進了場景之中. 而之後笛子獨奏, 面向另一側的臉孔隱於陰影之中, 笛音卻飄忽悠遠地襯著琵琶主奏的凝然表情, 那真是一幕絕美的畫面. 光就這一幕的幾個場景轉折, 今天就沒有白來一場了.
采風的器樂劇場三部曲, 至今雖不能說以臻盡善盡美的境界, 甚至可說在跨界試驗上還有許多必需加強的地方. 但這三部曲的試驗中, 卻也真的讓我們明白國樂可以用劇場的方式, 帶來更直接, 強而有力的藝術表現, 實實在在地替國樂開創出一條完全不同卻確實可行的發展方向.做為一個觀眾, 我想我能做的就只有繼續以實際行動支持采風的演出與相關出版品. 然後期望采風可以持續發展, 讓這個器樂劇場的概念不斷得到發展, 真正走到成熟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