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音樂會開出很漂亮的曲目, 包括兩首瞿春泉與顧冠仁的作品首演, 關迺忠的追夢京華, 周成龍的西雙版納晚霞, 加上瞿春泉親自指揮, 蠻有票房吸引力的.
演出前看了一下台上的團員, 感覺平均年齡相當年輕. 應該多數在三十以下吧. 即使是在瞿春泉這樣的老手帶團下, 開出來的這幾首大型協奏曲在練習上的負擔也實在不輕鬆.
一開場是李哲藝的桃園隨想曲, 旋律線鮮明流暢而不繁複, 段落歷歷分明, 很有旅程中一景換過一景的印象感. 聽起來輕鬆愉快. 做為音樂會序曲, 實在是非常適合的選擇. 很疑惑這首是不是首演? 印象中沒在別的地方聽過.
接下來揚琴協奏曲聲聲慢是個挺有趣的曲子. 節目單的解說中提到這首曲子是要表現傳統中國女性的典雅柔美形象. 但是整首以所謂"現代手法"寫成的曲子, 卻怎麼也沒辦法跟解說內容連在一起. 演奏時許多揚琴主奏樂段, 音型上不容易發揮力度, 陷入與樂團副旋律或和聲部糾纏不休無法取得主導地位的情況. 我想這應該不是主奏者的問題, 而是原始配器上的失衡所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旋律線行進與和聲手法與傳統國樂曲差異明顯, 但聽來顯得清新明朗, 末段揚琴主奏的清絕彈唱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撇開"描寫傳統女性"這一題旨不看, 這首曲子倒是一個蠻成功的創作.
顧冠仁的牡丹亭, 光是這個曲目背後象徵的傳統戲曲音樂意義, 還有顧冠仁這個招牌, 就注定不是首容易演繹的曲子. 以古箏代入柳夢梅, 笛簫代入杜麗娘, 這樣的雙主奏編配方式, 對兩個主奏來說壓力並不小. 現場箏主奏氣勢非凡, 應有的力度與張力變化表達得很好, 可以說是整場演出的幾個主奏者裡, 表現最搶眼的一位, 令人佩服. 相對之下笛簫主奏者的音色缺乏穿透力, 與古箏主奏的對談, 還有樂團的協奏對應上, 顯得虛弱許多. 這是很可惜的地方!
下半場一開場是瞿春泉的新作霓裳曲. 節奏型非常特別的曲子, 猜想是借自隨唐古曲的特徵改編而成. 旋律線與配器變化並不繁雜, 反而顯得單純簡潔. 然而旋律線與和聲試圖展現一種層疊而上, 綿延雲起的從容氣象, 卻並不容易詮釋. 感覺得出來樂團戰戰兢兢地精準跟隨指揮指示, 在音樂的呈現上反而顯得太過緊繃, 反而不能充份演繹樂曲的意境. 這個問題其實在整場音樂會中一直存在, 但多半影響不大. 只有這首曲子或許特別重視表現舒緩而自在的氣氛, 才讓這個問題特別突顯出來.
追夢京華三四樂章聞名已久, 今天才第一次在現場聽表演. 第三樂章的幾個快板急板, 主奏與樂團都在一陣驚險的奮戰之後得保不失. 在台下也聽得捏了一把冷汗. 以一個職業樂團來說, 只能說是勉強及格的表現. 不過除了少數幾個快板段落之外, 抒情段的表現依然讓人十分沉醉. 不過二胡主奏收音的殘響有些過長, 聽起來多少影響胡琴原本音色發揮. 這種技術問題是事前可以做調整的. 場務方面應該要注意!
壓軸是西雙版納的晚霞, 也是個人喜愛的琵琶協奏曲之一. 琵琶主奏的表現相當稱職, 個性表現鮮明, 與樂團平衡做得很好. 相對於樂團稍嫌拘謹生硬的音樂演繹, 琵琶主奏者的演奏就顯得成熟灑脫許多, 在音樂表現上讓人感到愉悅. 不過琵琶在這首的情緒表現上相對內斂平和, 與習慣上聽到的錄音版本比起來, 柔媚秀麗之情就略有落差存在.
安可曲應是瞿春泉自己改編的波斯市場, 本來以為會用彈撥樂器表達公主巡幸段落, 沒想到是用低音來表現, 頗出人意料, 但聽覺上卻也相當討喜. 很好的安可曲選擇, 為今天的表演畫下美好的句點.
第一次聽九歌的演出, 對他們這次演出所選曲目的表演困難度感到很驚訝, 但樂團在演出的整體精確度與認真態度上, 令人滿意. 雖然在演繹樂曲的成熟度上, 還有進步的空間, 但若能持續與不同的指揮家合作, 未來發展真得很值得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