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不會特別注意到揚琴的獨奏會, 在朋友的介紹下才知道這場音樂會有改編版的<黃河>. 由於多年前曾聽過一場國家國改編演出的<黃河>揚琴協奏曲, 當時就覺得揚琴還蠻適合用來改編詮釋<黃河>鋼琴曲. 今次由獨奏者林明慧自力改編, 很好奇在改編與詮釋上, 是否有獨到之處, 便難得地跑去聽這場揚琴獨奏會.
進場一拿到節目單看見曲目, 就感受到曲目編排上的用心, 雖然跟原本宣傳的略有出入, 但開場的瞿老改編江南絲竹曲<燈月交輝>, 有很棒的暖場效果. 旋律線在六位演奏者之間交遞流動, 樂句轉換承接之間, 流暢幾無一絲遲滯, 足見演奏者之間默契驚人, 整首曲子表現上又與傳統江南絲竹細膩淡雅的風格稍有不同, 在情緒表現上更為明亮暢快, 用在開場曲實在是很好的選擇. 不過沒料到會在這樣的場合聽到這首高水準的絲竹重奏, 還真的蠻意外的.
接下來兩首揚琴獨奏與四首鋼琴伴奏, 獨奏者的演出表現實在令我這個孤陋寡聞的揚琴大草包受到不小的震憾. 獨奏者全程背譜就算了, 但在演出上的錯漏音極少, 整場或許還在個位數以下. 這種對表演品質的敬業與執著態度, 實在令人拜服. 除了這種專業演奏態度之外, 在現場的聆聽經驗中, 確實地感受到獨奏者在樂句中強弱對比分配, 音色變化上, 是有意識地組織獨奏者所理解的樂曲印象. 這說明獨奏者在每一首曲子的演奏內容上, 的確花了苦功針對樂曲內容研究詮釋方式, 也因此表現出相當鮮明的個人風格, 可以感受到獨奏者豐沛的感情表現在飽滿的音色與力度表現之中. 這樣的特色在壓軸的<黃河>曲中尤其表露無遺, 在樂句情緒推到頂處, 彷彿聽見黃河大合唱的句句歌詞, 也伴著琴音奔流而出. 這樣激烈澎湃的情緒表現, 真的是相當難得的聆聽體驗. 剛聽完<黃河>還有點激動過度的感覺. 幸好安可曲是首蠻溫和流暢的曲子, 適切地緩和了情緒.
上半場的<瑤山夜畫>, 前段引子與前段中板的音型與節奏, 個人以為作曲者應是安排營造深幽寧遠的情緒, 再慢慢升溫進入緊密的節奏樂段, 但今場獨奏者很快在前段就提高音響的力度表現, 讓樂曲初段與中段之間銜接失去對比的空間, 個人是覺得這個對比沒有營造出來, 在整首樂曲的情緒推移表現上是蠻可惜的. 不過這個處理應是獨奏者有意安排, 是不是為了做出某種表現效果, 就不是我在當下所能理解的部份, 故此存疑.
下半場的<中國花鼓>的詮釋, 果然還是要真正理解那種華人節慶廟會中, 鑼鼓喧天吵雜勁兒的演奏者, 才能真正表達樂曲中帶點嗑藥味兒的亢奮情緒. 這是一種許多西方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出<中國花鼓>時, 都沒有辦法忠實表現的味道. 不過在前段與後段的快速四連音型時, 鋼琴與揚琴卻難得的節奏略為失穩, 這大概是整場演出中唯一比較明顯的演奏問題. 但我認為與其說是演奏上的缺失, 不如說是這樣的複雜音型本來就很容易在聽覺上造成錯雜效果, 因此改編上略作調整應該就會得到很好的演奏效果.
鋼琴的伴奏表現出乎意料之外的優秀. 以<黃河>為例, 包含大量的華北民謠素材在這首曲子中, 使得對於非華人的鋼琴演奏者來說有一定程度的內容理解困難. 雖說今天的是揚琴改編版<黃河>, 但鋼琴依然有極為吃重的表現. 但這次的伴奏者木村依加以日本與德國音樂教育養成的背景, 卻能貼切地表現這種充滿華北民歌色彩的樂曲, 與揚琴獨奏者完美搭配唱和, 在樂句情緒激動之處也能適切呈現力度, 不遜於主奏的表現, 今天整首<黃河>的表現趨於完美, 鋼琴演奏的表現實在值得讚賞! 不過在上半場末段的<寒夜遙寄>一曲某些樂句中, 鋼琴和絃一按下去那驚人的共鳴音量, 還是把正全力表現力度的揚琴聲音給吃死了. 這恐怕是作曲者在為揚琴編寫鋼琴伴奏時也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吧!
有點陰錯陽差地在颱風夜跑來聽揚琴獨奏會, 卻意料之外地發現林明慧這位揚琴獨奏者的音樂表現遠遠超乎期待. 在這場音樂會裡所感受到她對音樂的專業態度, 以及充滿感情與個人獨到詮釋意境的表現方式, 讓我覺得我應該要等待她的下一場獨奏會. 這真的是件非常開心的事呢!
*有趣的一點是上半場五首曲子中, 就有四首跟夜晚有關 (燈月交輝, 瑤山夜畫, 落花-夜, 寒夜遙寄), 就不知道是刻意安排還是巧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