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9

2010.11.28 笛子名家喜相逢@北市國

曲目規劃上很明顯地, 上半場是典型"中國笛子名家名曲"式的演出. 南方代表是浙派當代兩大名家, 詹永明與張維良. 有趣的是兩人都是趙松庭親傳弟子, 詹永明選了<幽蘭逢春>, 就頗有向家師趙老致敬的味道. 北方代表則是是山東曲祥與山西張延武. 四位演出者裡面要算是曲祥年紀輩份最長. 而下半場則頗有笛曲實驗性質, 特別是團長鐘耀光為長笛與竹笛譜寫的新曲<愛痕湖>. 這個曲目安排上, 既有傳統竹笛協奏曲目, 涵蓋南北風格, 也有新穎的中西合流創作曲目, 看得出來這場音樂會的內容規劃是有用心經營的.

終於盼到了詹永明來吹<幽蘭逢春>, 而且還是顧冠仁重編配器的樂團協奏版本, 這個板本在演出上並不多見. <幽蘭逢春>為趙松庭老師傳世之作, 也是我個人最鐘情的笛曲. 因此, 這也是今天最為期待的一首曲子. 詹永明細膩到了極處的氣息控制, 音色變化, 與音量對比, 在<幽蘭逢春>這樣的曲子裡得到最好的發揮. 但是可惜的是樂團似是不熟譜, 慢版中伴奏樂器時而略失旋律拍點, 使得曲中風味大打折扣. 更悲慘的是, 進入快板之後, 樂團居然跟笛子主奏分家, 指揮試圖挽救卻無法把樂團跟主奏接回. 雖然老江湖如詹永明, 穩穩當當地自己把快板, 急板走完, 順利結束曲子, 但對聽眾來說, 這樣的樂團伴奏真是一個災難. 以顧冠仁的配器功夫所編修出這個板本的<幽蘭逢春>, 應當將笛子曲中情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沒想到演出時竟然變成一場災難. 而且樂團這樣的表現, 多少還是影響到笛子主奏的表現, 可惜了這首曲子, 真是讓我痛心疾首呀!

奇怪的是接下來的<嘎達梅林>, 樂團的表現就顯得中規中矩, 而詹永明發揮的甚至比上首曲子更好, 很明顯地感受到笛子的音色變化更加鮮明亮麗, 連樂團的情緒都受到感染而明亮起來. 只可惜這個情況不是發生在上一首曲子...

接在詹永明之後的是曲祥. 曲祥是相當典型的傳統北派笛家, 音色剛勁明亮, 選曲也是節奏歡快的<嚮往>. 不過由於不是特別喜歡這樣風格的曲子, 所以也沒有什麼期待. 演出上也沒有什麼意外就是了, 波瀾不驚地走完了曲子.

後來的張延武, 其實並不熟悉. 看了解說才知道是梁欣的新派笛子傳承, 聽起來也的確是這麼回事, 濃厚的新派風格:

帶著鄉村風味的歌唱腔調, 歡快而不流於激情, 奮健而不失於躁急. 南北派的傳統風格很清楚地揉合在一起, 表現出新派作風. 很多年沒在聽到新派曲子了(是自己脫節太久嗎? @@), 還蠻懷念的.

上半場結尾由張維良演出<深秋敘>, 其實沒什麼好說的. 跟同門詹永明比起來, 張的表現手法更內斂婉約些. 在演出之前雖然知道曲目, 但還不知道確實的演奏者. 當時便企望由詹永明演出<幽蘭逢春>, 由張維良演出<深秋敘>. 幸運的是演出時果然是如同預期一般安排. 張維良不孚期望地將<深秋敘>的情境表達的深刻透澈, 於是很高興地拍拍手迎接下半場.

錢兆熹的<旋舞女>是個蠻有趣的曲子. 段落分明, 主題清晰, 末段突然搞了個鑼鼓吹打樂段再進尾聲, 說不上讓人驚豔, 但的確是相當別出心裁, 很有創意呢! 至於主奏陳中申老師演出的十分賣力, 但不要那麼賣力的話, 應該在演出的表現上會更好. 音色與音量對比拉不開, 旋律的流動失去流暢, 使得本來應該可以傾瀉出來的情緒顯得滯礙難行. 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

最後來到結尾的現代國樂創作, 揉合中國笛與西洋長笛的<愛痕湖>.....嗯, 喔, 好. 結論是: 賴苡鈞的音色很甜美, 拍拍手. 法國大叔阿圖的長笛音色柔柔亮亮, 好像一道明煦的冬日陽光, 一出來就讓人驚豔不已. 拍拍手下台一鞠恭. (我不想在多費唇舌討論現代音樂了, good try, but hard to appreciate).

整體而言, 今天演出最大的敗筆是<幽蘭逢春>的樂團伴奏. 對於職業樂團來說這絕對是要嚴肅檢討的問題. 其它曲目安排好壞, 或實驗性曲目的觀眾接受程度, 反而都還在其次. 這點北市國實在要謹慎面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