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現代漢傳民族音樂(台灣稱之為國樂,中國則稱為民族音樂)的發展,華彥均(亦稱瞎子阿炳)這 個名字,可以說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存在。尤其是他所傳下的一曲<二泉映月>,堪稱是現代二胡獨奏曲的經典之作。華彥均即以<二泉映月 >、<聽松>、以及<寒春風曲>三首二胡獨奏曲,與國樂現代化之父,劉天華所創作的二胡十大名曲,並列為當代二胡獨奏曲的 傳世曲目。
最初開始接觸國樂時,台灣流通的<二泉映月>演奏版本,以閔惠芬的錄音最為知名,其 它個人以為較具特色的,間或有王國潼版、蕭白鏞版、及後進的宋飛版。閔惠芬的<二泉映月>,在大多數人之中,被認定為一標準版本,而其後的演 奏家,往往都以閔版為藍本續做演繹。閔版<二泉>的特色,在於深沉而悲切,全曲猶如滿懷鬱憤不能稍解,積而發之。這樣的演繹方式,可以說是切 合了華彥均當年的人生際遇。
華彥均,1893年出生,其父華清和為江蘇無錫當地首屈一指的道教樂師,主持道觀雷尊殿。華彥均 既富音樂天賦,又在其父嚴格指導下,十七歲就在當地闖出名聲,其父死後繼承道觀,亦成為當地第一流的樂師,收入頗豐。然而華彥均染上各種惡習,出入風月場 所,不到三十健康狀況就轉趨惡劣,失去一隻眼睛的視力,後被迫離開道觀,流浪賣藝維生。至三十餘歲,兩眼皆盲。其後,接連遭遇當時中國社會的動蕩,對日戰 爭、國共內戰,一直到中共建國(1949年),華彥均生活貧困已極,樂器變賣一空。到 1950 年當時著名的音樂學者,楊蔭瀏教授慕名尋來時,華彥均已荒廢音樂演奏達三年之久。<二泉映月>一曲,即華彥均在當時,應楊蔭瀏之邀,重拾二胡 演奏,而得以錄音傳世。楊蔭瀏當時發現,華彥均實為一稀世罕有之國樂宗師,不幸的是,在那次訪談錄音後,不到半年,華彥均便因病辭世,僅留下三首二胡與三 首琵琶演奏錄音。
以華彥均中年以後的境遇,可稱是掙扎在當時中國社會的底層,貧病交迫,十分符合新中國(即中國共 產黨政府)的政治正確方向,即歌頌廣大中下貧民的生活悲慘面,宣揚無產階級建政的正確性。華彥均作品之後受到重視與廣大流傳,很大一部份是著力於此。同時 代許多傑出國樂名家如南派笛藝宗師趙松庭,以故的劉天華,都因為出身背景,受到這種政治正確性問題的影響,使其作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
因此,閔惠芬所詮釋的<二泉映月>內涵,可以說就是基於華彥均這樣的悲慘生活經歷,以及切合政治需求,來演繹這首華彥均的傳世名曲。
閔惠芬做為一代二胡演奏大師,其特點就是音色飽滿而富對比,藉以表現豐厚而鮮明的情感。傳聞裡, 一首<江河水>令日本享愈國際的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伏案痛哭。在詮釋<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時,閔惠芬也把自己這項個人演奏的獨特之 處,發揮得淋漓盡致,猶如聲聲泣訴,歷歷在目,往往令人聞之側目動容,不覺心同悽惻,彷彿親身感受到華彥均當年的窮苦病困的愁境。
初次聽聞<二泉映月>時,即是聽閔惠芬所演奏的版本。當時的感覺是,哀則哀矣,固然 情意真切,但是總覺得如此經典傳世之作,不應該只是個滿塞著悲苦愁情的作品。雖說一首音樂作品,若能在演奏者的手中,完整表達作曲者的感情與意境,就是合格的 好作品。但是,若要是在一個龐大的音樂系統,如國樂或古典音樂之中,站上經典的地位,那麼這樣的作品應該還要有些其它與眾不同之處。或在於曲式結構發人創 見,開世代之先,又或在於情感堆砌訴說上,峰迴路轉,層起拔升,讓聞者體會到作曲者所要傳達的深刻意涵。
若只是單單情意真切,未免稍欠深度,總有些”未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這樣子的一個”經典”不免讓人心若有悵。
所以,心中開始有些懷疑。是<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先天就是要表達這樣濃烈的情感,還 是說另有詮釋方式,可以給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後來,又接觸到了蕭白鏞的版本。當時蕭白鏞的錄音首次在台灣發行時,宣傳中即言明,蕭版是最貼近華彥均原始錄音的詮釋方式。當時迫不及待地買了蕭白鏞的版 本。果然,迥異於閔惠芬的詮釋,蕭白鏞的演奏,是一種淡泊而清新的方式。細膩的指法,不刻意渲染樂句的強弱對比,營造成一種淡雅的氣質。就像是老人閒坐湖 畔,拉琴伴月,聊以自遣的意境。
這樣演繹曲子的方式,對我來說,似乎體會到了音樂的另一層境界。約莫是一種,”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境界。
濃烈而鮮明的情感,是一種直接的感動,但是清新淡雅的細細訴說,不也是帶來深入人心的共鳴? 兩種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音樂演繹方式,都可以說是各自的極致表現。
當時,很滿意自己能有這樣的體悟。
直到有一天,因緣際會之下,偶然聽到華彥均當年的歷史錄音,我才發現,自己實在想得太淺了。
聽到那份錄音的第一個感覺是,錄音效果真差,不過1950 年代的錄音技術,也沒什麼好挑惕的。入耳的琴音,音色雖說不上圓潤飽滿,但卻紮實而簡直有力,完全想像不到是一個病入膏肓,且三年沒碰琴的人所拉出的音色。然而,方才聽了幾個樂句,心卻被直直地拉扯進了琴音裡去。
那是一種爽朗、自信、充滿光明朝氣的音樂。是一種屬於年輕地、充滿希望的靈魂,所會唱頌出的樂 音。雖然間或有低迴沉吟的樂句,但總會在幾番轉折之後,翻上另一峰光明的境地。整首曲子節奏穩定,不慍不火,沒有激情的悲憤謳歌,卻也不是平淡的閒居清 吟。整段錄音指法乾脆俐落,樂句中具有獨特清晰的強弱處理風格,在抑揚頓錯間,以鏗鏘有力的方式,表達演奏者的情緒。隨著音流呈現在眼前的,就像是一位正值青壯年齡的人,對聽者一一訴說生命的美好與燦爛。
這,就是一個多年身纏重疾、兩眼失明、且又長期貧困三餐無以為繼的老人,所創作、演奏的音樂。在這樣惡劣的生活環境摧折之下、如此殘破的肉體裡面,我透過<二泉映月>看到的是,一個強健而自信的靈魂,懷抱著對人生、對世界,滿滿的美好期待。
據楊蔭瀏記載,<二泉映月>本無正式曲名,華彥均自己叫這首曲子為<依心曲 >,即閒時自拉自娛之作。因此,可以說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至少可以反映了華彥均晚年的心境,即使在極端惡劣的生活環境裡,依然保持著純粹而明亮的 心靈,清明地面對自己生命裡的一切不幸。
於是,音樂,為華彥均帶來了一種超脫於世俗苦惱之外的境界。而華彥均的<二泉映月>,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堅軔不屈,直可以說是偉峨卓立的心靈境界。
聽完整首錄音,我才算是真的明白了這首<二泉映月>,被稱為當代經典之作的真正原因。比起來,後世的各種錄音版本,實在是脫離原曲意境遠矣!
茲附原始錄音之網路連結如下:
http://you.video.sina.com.cn/b/9731929-134523485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